自南京艾美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美斐”)至年4月份,将近4年的时间,每当试验进展不顺的时候,范国煌经常会想起GSK的老同事、搭档、好友王建飞博士。想起当初在GSK研发中心工作期间,范国煌为了达到在1年内完成一项治疗阿尔兹海默病(老年性痴呆)临床前研发的目标,急需在短时间内获得只12月龄的老年性痴呆转基因小鼠开展试验,搭档王建飞博士遍寻全球,从美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等国家,迅速凑齐了只老年转基因小鼠,使得项目顺利开展。还有按常规需要6个月时间才搞到用于大鼠脊椎损伤模型建立的精密器材,王建飞一个月就帮助从海外获得,一星期就把模型建立,用于化合物试验。遇到困难的时候,范国煌也经常会与王建飞分享,共同分析解决。从公司创办之初,范国煌就一直有心再次与王建飞搭档,但考虑到公司处于初期,前途未卜,便一直按住未提。直待到年4月,艾美斐完成Pre-A轮融资,项目步入正轨,逐渐迎来候选化合物的突破,范国煌才终于向王建飞提出再次搭档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再次并肩战斗。
让范国煌一心想搭档的王建飞究竟是谁呢?
▲王建飞博士照片第一位在美国常春藤大学系统学习比较医学的中国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几年以后的王建飞立志出国深造,经过刻苦努力,终于获得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机会,成为国内第一位系统学习比较医学的人。在4年的比较医学学习期间,王建飞博士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他考取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分子细胞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在4年时间内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阶段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沉淀,王建飞也逐渐认识到医学在新药开发中的重要性,如今已在新药开发深耕十多年,王建飞仍感激当初的决定,回顾过往,正是比较医学的系统学习助力他从事新药开发事业。
王建飞的医学梦在儿时已萌芽。王建飞出生在江苏南通,在他15岁时,父亲养了一头小水牛,视若珍宝。没有料到,有一天,小水牛忽然不吃不喝,不幸去世,父亲抱着小水牛哭得死去活来。父亲那时已经50多岁了,王建飞从来没有见他哭得那么伤心过。如今王建飞已经能很清晰地分析出小水牛的病因,“它可能是冬天吃多了棉籽,尿结石堵塞输尿管不能排尿致死。”但那时他只能束手无策,在一旁暗暗发誓,以后要从事医学,不要让父亲再伤心。
后来,他顺利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工作,负责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从病毒培养起制备抗原及抗体,期间他建立了10多种血清学病毒检测方法,可以对20多种病毒进行检测;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进行小鼠冠状病毒(MHVs)培养研究;年首次制备了引起小鼠肝炎的冠状病毒一型(MHV-1)单克隆抗体,并运用于实验诊断。王建飞回忆道,“当时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很多检测病毒的方法都是我自己建立的,同时受国家科委的委托,负责实验用猴的对外出口检疫工作。”他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中国科学院记大功表彰一次,期间也发表了10多篇论文。后来,他得到去国外学习的机会,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常春藤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学习比较医学的中国人。
▲王建飞(左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专攻比较医学(-)
在到艾美斐就职之前,王建飞在比较医学领域已经深耕30多年,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了70余篇论文,10多篇书刊章节,获多项发明专利。履历见证了他的努力: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分子细胞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宾夕法尼亚大学比较医学住院医师、加拿大艾尔伯塔大学医学院外科系教授、GSK中国研发中心整合生物技术科研部大平台总监……甚至GSK高级研究员(SeniorGSKFellow)——这是公司科研最高级别学者,以认可他对转化医学,药物研发,培养青年科学家以及他自己的专业领域对社会的贡献。
从中国到海外再回到中国;从一名动物医学生成长为一名比较医学医生;从课桌走向了讲桌;从实验室走向了手术台;从象牙塔走向了大药厂,但他从医的初心从未变过,那里有一个少年最初的梦想。
成为跨国药企转化医学平台负责人
比较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前沿学科,针对不同种动物(包括人)之间健康和疾病现象进行类比研究。它也是一门发展前景广阔、应用潜力巨大、生命力极强的学科,是现代医学以及新药开发赖以发展的支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4年,王建飞完成了临床、管理、课目及研究需要的所有培训目标,并于年顺利获得资质。他还首次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发现了放线菌分泌的杀白细胞毒素是利用β2整联蛋白进入人白细胞,引起白细胞凋亡,从而引起人牙周炎。也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期间,王建飞在每周由导师Dr.HarryRozmariek组织的比较医学高级学术研讨会上,有幸认识了当时任GSK临床前副总裁Dr.MargaretLandi,为今后加入GSK埋下了伏笔。
▲在GSK费城总部(),当年Dr.MargretLandi(VP)劝说王建飞加入GSK,对此他十分感恩
王建飞博士也是推行国内临床前试验国际规范、引进国际AAALAC(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理念的先行者。在美国学习期间,他有幸参观了默克、GSK等国际一流的制药公司,当他看到药厂先进的动物实验标准化流程后,十分惊叹,也认识到国内外的差距,于是与国内同事一起,把国外的动物实验独立通风系统笼具引入中国,至今这个系统依然在国内广泛使用。此外,当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他首次翻译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及使用的指南》,该指南被业界视为动物实验及管理的圣经,当年第七版已被转译为法、西、葡、日、俄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该指导文献的出版发行,使得中国同道能分享此世界科学财富,对国内的临床前试验国际规范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年,王建飞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深造,获得细胞分子生物学组织与损伤修复博士。期间持续发表论文,学术成果在国际大会上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王建飞每每想起来还很高兴,“这个奖还有美元奖金,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研究的靶点后来进入了临床三期,且正式被开发成药物推向市场,这成了他后来走向药物研发领域的强心剂。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建飞又赴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阿尔伯特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参与了IFN2b治疗瘢痕病的临床试验。他发现很多疾病都是由迁延不愈的炎症引起的,如能早点干预,就能阻止恶化。
通过多年的科研和学术研究,王建飞愈发觉得:如果只做研究,临床转化价值有限;如果从事药物研发,就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这时,GSK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王建飞在大洋彼岸已经安家置业,事业有成,回国是个艰难的决定。但想到能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用于新药研发,为更多的患者造福,他毅然举家回国。采访时,王建飞向记者展示了在加拿大曾经的家的照片,白色的两层小别墅,前面一个小花园,生活安逸美好,纵然怀念,他也不后悔。王建飞至今仍记得当年臧敬五教授劝说他加入GSK的情形与话语,栩栩如生,恍惚昨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敬五之风,山高水长,也一直对他心存敬意与感激。▲当年臧敬五教授邀请王建飞加入GSK,后来又鼓励他创业,成为他的人生导师,永远的楷模
在GSK,他成为公司在全球转化医学领域屈指可数的高级研究员之一,同时也是GSK全球转化医学领导小组8个成员之一。他在GSK搭建起整合生物科学平台,对公司的数十个项目,提供了包括靶点选择、靶点验证、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药物代谢动力学、安全性评价和药效的研究。支撑了公司数十个大小分子的临床前药物研发,多次获得公司包括金奖及留职奖金在内的表彰,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研发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在那里遇见了范国煌博士,为之后的共同创业埋下了伏笔。
年,GSK中国研发中心决定关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研发经验的范国煌决定出来创业。在药物研发的实验平台搭建工作中,范国煌想起了曾为他调动全球资源,在短完成几乎不可能的实验配置的王建飞,便决定邀请他来共同创业。
一家开发全新靶点的肿瘤新药公司背后的科学家
加入艾美斐后,王建飞和范国煌一起全力以赴。两人分工合作,范国煌负责提出新药研发的靶点,王建飞负责药物研发项目的执行。艾美斐不走寻常路,从创立之初,便定下了开发全新靶点的艰巨任务。
艾美斐为何敢于“吃螃蟹”?这源于范国煌教授28年来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深刻研究以及丰富的科学积累。他是德国洪堡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早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别神经科学奖、美国退伍军人医学中心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回国前已是美国著名高校的终身教授,也是中科院的教授。
和以前在跨国药企专注于细分领域不一样,在创业公司要面对繁杂事务,从靶点认证,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筛选,候选分子的确定,到候选分子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临床前研究,再到中美临床申报,临床试验,需要事事精通,面面俱到。期间药物研发的技术问题、实验平台搭建、物料采购、人才梯队搭建、专利申请布局、临床项目启动等问题接踵而至。王建飞博士说:“不懂怎么办?我脸皮厚,不懂就问就学。我也号召公司的同事不断学习,今天我还给两个实习生说,你们要学好英文,多发论文,我们定期有分享会。”
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为此,王建飞博士和范国煌博士每天从早上8点多工作到晚上9、10点,工作日处理日常繁杂工作,有些科研技术问题只有周末有时间一起探讨。王建飞清晰地记得,在一个化合物的动物试验中,始终不见药效。终于在周末,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两人一起计算了很久,发现是动物的暴露剂量不够。最后采用固体分散剂的方法,很快在动物模型上看到成效。
临床申报环节也是一个挑战。“一个适应症要交多达份文件,一个文件可能会有多页,加入公司以来,我基本没怎么休息过,每天都在读文献、写文件、整理材料、检查数据、核准英文,如果出个差错,说不定监管机构就会让你重新做,一来二去就是几个月,耽误了开发进度,如何向投资人交代?”王建飞说。
此外,还有海外临床的启动,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动物采购、材料审批、实验平台搭建的工作。王建飞自年起,在动物试验行业积累下的资源开始为项目进展发挥效力。他刚与团队一起谈判一个用于实验的猴子采购项目,每只猴子节省3万,比原来的预算节省了近万。“从投资人那拿到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王建飞强调。
艾美斐经历了4轮总共近4亿人民币融资,完成了南京总公司和上海研发中心的扩建,并设立了澳大利亚和美国全资子公司,全球格局打开。药物研发也进展迅速。目前已有2个小分子新药管线在澳洲开展1期临床,且进展非常顺利,中国临床申报也已获批。其中全球首创的小分子MIF抑制剂IPG和CCR8拮抗剂IPG的临床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攻破肿瘤这座大山。艾美斐正在进行新的一轮融资,主要用于已获批项目的临床研究和公司运营。
▲与范国煌,杜娟博士一起,在艾美斐快乐忙碌每一天
进展为何能很快取得如此成绩?王建飞认为这离不开众人的努力和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第一是公司科学家们多年的基础研究积累;第二是公司成立后很快建立了独特的现代化新药研究与筛选平台;第三是公司人才链条齐全,范国煌博士对疾病的深刻认识,以及自己在转化医学的积累,确保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每一个环节的顺利推进,还有很好的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此外,公司还采取数字化管理,从启动之初就引入了鹰谷信息的电子实验记录本(eLNB),不仅能追溯源头数据,在涉及专利时提供有力证据;还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实现永久保存。
王建飞强调,“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批训练有素的、高质量的、富有献身精神和使命感的科学家。”艾美斐汇聚了一批来自GSK、辉瑞、诺华等知名药企,以及来自于国内外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中层技术骨干,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药研发团队。“创业初期有十几个人,现在有七十多号人,年底的目标是要招到多人,来自各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有,我们也希望能形成一个国际化的语言环境。”
▲公司员工活动照
王建飞与范国煌都觉得他们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作为受国家培养多年的科学工作者,他们有责任为我国的生物医药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们鼓励他们的科学家富有情怀,敢于担当,具备大格局,书写人生的壮丽篇章。
位于上海临港浦江国际生命健康城的艾美斐上海研发中心超过的研发和办公空间。办公区窗明几净,透过高大的玻璃幕墙,可见外面绿洲环绕、碧波荡漾。尽头是休闲区,连着露天阳台,一眼可看到远处高楼连成一线,夕阳西下时,绯色光影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艾美斐上海研发中心
艾美斐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忙碌着,王建飞和范国煌的办公室不时有人出入。一个下午,两人接待的人来了三四拨,媒体、银行、工程……艾美斐正在全球开启小分子MIF抑制剂IPG及CCR8的拮抗剂的临床试验,“有几率治愈一些重大疾病如渐冻症、阿尔兹海默病,并让肿瘤变成慢性病。”王建飞的话语犹在耳边。这条路或许很长,但他们正在全力奔跑着。
本文为张通社原创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张江企业动态,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