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囊结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邦平丨教学园地的常青树 [复制链接]

1#

年1月,中央*委颁发通知,号召全*部队和院校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运动,要求全*各*区、*种、兵种、院校和各行各业都要培养出自己的“郭兴福”式教练员,把*事训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郭兴福教学法是指由教练员郭兴福创造并集其他教练员的经验,把练思想、练作风与练战术、练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练兵方法。主要内容: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民主教学,官兵互教;摸清底细,因人施教;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启发诱导,形象直观;评比竞赛,树立标兵;既练战术、技术,又练思想、作风。

那年,第二*医大学积极响应中央*委号召,积极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运动,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群众性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和尖子,推动了全校教学改革的大练兵热潮。那时,我们科室的一位教员李鸿勋(称:李教授),他在郭兴福教学法的活动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医大学争相学习的榜样,被解放*总后勤部评为“郭兴福教学法式标兵”。年7月,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李教授,年11月生,49.7毕业于南京大学,51.1第二*医大学工作,80.5入*;79.7教研室副主任、81.3主任;87.2教授;荣立三等功4次;专业技术4级。90.2退休。

(年科室,前排从右向左:倪立,廖永卫,盛杏英,赵德山,李鸿勋,朱圣齐,王秀萍,柳瑾;后排从右向左:平学凡,王功佳,张主任,李主任,王颖,蔡健健,徐志平,何邦平.钱一加,胡汉春)

李教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书育人,经常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在所教过的各个层次和不同班级中都得到很高的评价,他讲课生动、善于启发诱导、善于运用通俗的例子,解决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学工作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学校多次为他组织观摩教学课,介绍教学经验,学校还为他的授课方法制成录像片为年轻教师上岗培训教材。他对全校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后勤部年直属院校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总后勤部年科技大会上,他分别受到通报表彰。

李教授的正确领导和精心培育下,学科特色很快形成,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原科室有18人,其中先后被晋升高级技术职务有6人。原科室的第一代名师:李教授。第二代名师:李主任,获“全*优秀教师”、“总后勤部优秀教师”、“第二*医大学特级优秀教师”;张主任,获“第二*医大学特级优秀教师”。第三代名师:杨主任,获“第二*医大学特级优秀教师”。有3人出国深造、攻读博士。科室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位于全校前列,多次荣获“第二*医大学”、“解放*总后勤部”等教学先进单位、教学成果奖。

我们几位同事由于工作十分繁忙,有好几年没有与李教授互相见面了,我们原以为李教授已是一个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老人了。不久前,二位主任和我一起看望李教授,可是看到他时,使我们非常惊讶,李教授虽然现在是96岁高龄了,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滔滔不绝的谈话,生活上还基本能自理。令我们判定他是一个身体健壮、病不沾身的耄耋老人。我们连连赞叹他身体好,请他介绍驱病长寿的经验。他笑着告诉我们:你们别看我活了96岁,可是我身患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胆结石,白内障”等慢性病。我是带慢性病长寿呀!“带病长寿”这四个字,让我们震撼、惊讶,这里面肯定有丰富的内涵。于是,围绕“带病长寿”的话题,李教授与我们展开长谈,对我们启迪良多。

(李教授是前排坐着;后排从左向右:李主任,何邦平,张主任)

21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患病激增。年11月发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指出,截至年底,中国65岁以上人口有1.58亿人,其中3/4处于带慢性常见病生存状态。

古诗云:“人言病压身,往往延寿己”。意思是说,生病不见得是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能提醒你注意保健、及时止损,也能享受长寿之乐。既然带病生存可能是老年生活常态,就该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不必把病当负担。疾病并非寿命的“拦路虎”,带病依然能长寿。

台湾星云大师观点:对于疾病,首先要懂得预防,与疾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做到“与病为友”,坦然面对。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但更重要的是自我激励,自己照顾好自己,能除则除,不能除则处,和平共处。老话说“破碗用得久”,碗有了道小裂缝,用它时就会更加当心些,结果别的碗先打破了,而那个碗尽管有缝,但还能用。很多老人就患有慢性病,如果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也能一样长寿,甚至比健康人活得更长久。

李教授告诉我们:高血压、冠心病、胆结石、白内障等多种慢性病,但一道道“关口”终于被我闯过来了,进入了长寿老人的行列。他诙谐地说:树老根多,人老病多,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对待疾病就像打仗一样,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一个个攻克就是了。

李教授还告诉我们:人不怕有病,就怕有病不知道,蒙在鼓里陷入盲目。及早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可以及时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以使病痊愈或大病化小,小病化了。若有病不知晓,让其蔓延发展,处于盲目乐观状态就麻烦了,等病到严重的程度,自感受不了再去检查求医,就会“大意失荆州”,后悔莫及。他认为,得了病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年岁大了更是如此,得这病那病不必大惊小怪,就像一辆汽车跑了几十万公里,发动机或油路、电路、水路系统出点问题都是正常现象,及时修理、更换就是了;人体是一部复杂的机器,和机械是同样的道理。老年人,坚持每年体检一两次,身体如有不适随时检查治疗,所以患病发现早,治疗及时,取得治病的主动权。李教授学习辩证法能在健身治病上活学活用,他笑谈说,得病应该说是坏事,但也是好事,有了病使人更加警惕,密切注意其发展变化,更加小心翼翼,注意保健,注意科学地生活,使有病的身体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自己有切肤之痛比听别人讲保健课、看保健书要有效得多,久病成良医。那种“不病则已,一病呜呼”的教训是很沉痛的。

李教授很注意锻炼身体,但总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不盲从、瞎来。他喜欢打乒乓球、散步,年岁渐高尤其是患一些慢性病后,更加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他不管进行什么运动,都是以全身发热出微汗,不疲劳,精神愉悦为前提。近几年,他一直坚持床上运动,每天早晨醒来,就在床上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保健运动。为了坚持在户外运动,女儿在小院子里给他安装了运动器械,一种是运动腿脚的,一种是运动手臂的。这样,在自己小院子里运动既安全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他饮食也非常注意: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粗细搭配,以粗为主;颜色搭配,以黑为主;食不过量,七成为佳。他对疗病养生总结了四句话:心疗是前提,药疗是核心,食疗是基础,体疗是补充。患了高血压病以后的做法是:多懂一点(高血压知识),少吃一点,勤动一点,放松一点(精神不紧张);自己拿药,自己量血压。

李教授和我们在交谈中,他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心态要好,不管得了什么病,不管遇到什么厄运,都要保持平和乐观的情绪。几十年前,同生死共患难的一些老同学,几十年相濡以沫的老伴因心脏病突发,一个钟头就溘然离世了,这无疑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不久,他体检中又发现了自己患有轻微冠心病,真是雪上加霜。在这双重打击下,他没有垮掉,坚强地捱过来了。关键是他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度过难关。医院施行小手术至今已有好多年了,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身体恢复得很好。他年老丧偶,但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他患了冠心病,但没有步入人生的绝境。我们笑着对李教授说:“您真是多灾多难击不垮的老寿星”。他哈哈大笑:“我是靠‘四乐’、‘四心’带病长寿的”。我们问:“哪四乐四心?”他娓娓道来:“四乐”是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与人同乐、廉洁为乐;“四心”是对子女要放心(不要老牵挂、担忧),对国家、世界大事要关心(每天坚持看电视新闻、报纸),日常生活要开心(多看光明面,少看阴暗面,避免烦恼),体育锻炼要用心(坚持不懈,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四乐”、“四心”有几多丰富的内涵,他讲得滔滔不绝,兴致盎然。

听李教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豁然开朗了:健康长寿并不难,即便得了慢性常见疾病,带病长寿,颐享天年也是做得到的,事在人为啊!

生病是人一生中都经历过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生病的经历,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生病总会让人不舒服,影响学习和工作,生一场大病,不仅会卧床不起,甚至容易危及到生命。不过有些人从不生病,一生病就是严重病,有些人经常生病,反而会有一套养生方法,看起来好像更长寿?为什么呢。

经常生病的人会更加珍惜和保护自己。多数病人对生存的欲望强大,因为知道自己容易生病,所以平时会格外注重保养身体。经过漫长调理后,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强壮,要比那些忽视自我保护的人活得更好,而不容易生病的人往往会比较自信,反而忽略了诸多危险信号,一生病就会比较严重,如癌症,前期不痛不痒,出现症状的时候可能已经比较严重。

经常生病的人免疫系统功能强大。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体弱多病者往往会赢得非常宝贵“财富”。经研究发现:常感冒的人,比不经常感冒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减少。因为感冒同时会刺激到身体免疫系统,激活更多干扰素去鼓动免疫细胞,在与其他疾病作斗争的时候,身体也会产生这些相应作用,这样才能够去应对突发性疾病,避免意外。

经常生病的人都会有舒适安逸的生活。身体虚弱经常发病的人,往往都不会争强好胜,不会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而且还会减少动气,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平稳温和,这样身体消耗就会减慢,节约了生命能源。但是有一些自认为强壮的人,盲目认为身体非常健康,生活和饮食不规律、经常抽烟、喝酒,熬夜、争强好胜等,到头来就会连累自己。

经常生病的人很少发怒。一般体弱多病的人很少会与人争吵,尽量避免自身情绪愤怒,且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这对长寿和身体健康方面都大有裨益。所以,经常生病的人反而会变得长寿。

据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调查,带病者往往是长寿的,并且还发现,凡带病长寿者,大多蕴含着求生欲望所激发的一种本能,他们因自知有病,常能珍阶和保养自己“多灾多难”的身体。所以,只要注意科学的养生保健,保持健康的乐观心态,你也能欢愉地度过晚年,长寿也不是梦。

标准值不一定人人都适用。血脂、血糖、血压等各标准值,是个一般的数值。人和人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些数值并不具备普遍性。如果一个人的数值稍超过标准值,按照现在的标准,是有病的,但这种病并不是真正的病,只要没有其他不适,就没有关系,就不需要治疗。

带点病的人健康意识更强。通过一次生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把握,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会更加小心,让自己远离其他疾病,从而避免更大的、未知的灾祸。所以,不要总觉得自己生病了就是最大的灾祸,可不知道,因为这疾病,避免了多少未知的灾难。因此,心态上更不要抵触已有的疾病,全国90%的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收缩压接近mmHg,是否要开始服药?血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小孩的血管很软,所以血流对血管的压力就比较小,血压就比较低水平。但是,人过中年后,动脉血管壁必然会发生硬化,弹性差一些,血压必然会升高一些。现在高血压的标准一降再降,中国约3.3亿人高血压的数据也不足为奇了。对此,美国专家特别提醒:在身体没有其他异常的时候,收缩压接近mmHg,是没必要吃药。但是,我认为当收缩压接近mmH时,医院看心内科专家医生门诊,综合评估一下,根据情况再拟定是否需要开始吃药,这样是比较稳妥一些,也比较科学一些。

不必过度节制,自由自在地生活。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对健康下过定义,什么是健康?人在身体、精神、生活等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并不单指人没有疾病或者身体不虚弱。这就说明,一些过度的节制、忌口,让人觉得不适的“规矩”,即便是打着养生的招牌,那也是不健康的。

患慢性常见病也能长寿,“秘诀”就是“八个不”

1、不要乱想,就想现在。古人早有说法:“莫将身病为心病,肩上两斤不算重,心头四两重千斤”,也就是说,心里负担过重是极有害的;

2、不想远方,就想这里。也就是说,生活在这里,就想这里的事。对于远方的事,鞭长莫及,无能为力,想了没用;

3、不先下结论,要了解分析。如今人浮气燥的多,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听、先观看、先分析,以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矛盾;

4、不轻信谣言,要自己思考。对涉及生活和健康方面的事,要多看、多咨询、多了解,独立思考不盲;

5、不总想到成功,要有失败准备。愉快与不愉快都是相对的,既要接受愉快,又要接受不愉快、挫折、甚至失败,这样做不致感到突然,受到打击;

6、不做猜想,要注重实际。面对现实想开点,不钻牛角尖,着重于实际;

7、不做推理,要直接感受。直觉思维是最好的心理品质,对社会、对子女、对他人,不要想你应该对我怎样。更不要这也不满,那也牢骚;

8、不做攀比,要自得其乐。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你有你的亮点,我有我的光彩。

我们衷心祝愿李教授快乐、健康、长寿!

患慢性常见病,也能延年益寿。

作者简介

何邦平,男,浙江台州临海人。临床药理学,高级技术职务,*队专业技术五级。第二*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医用化学教研室副主任、*支部书记,药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荣立三等功3次。参与国家*队课题5项,第一署名科研论著《中华医学杂志》等28篇、教改论文《药学教育》等11篇、保健论文《解放*健康》等10篇;出版专著教材13部;获国家*队科技成果5项、教学成果8项。《中国肿瘤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制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学会》副主任委员,*队和上海《医药成果审评专家库》成员,名入《中国名医大典》。回忆往事、治疗疑病、医药保健《大家读网》22篇。

致谢

本世纪初,科室主任李某某教授提供了部分资料,并对全文进行了审阅。在此,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