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囊结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儿科医生总结,这些医学常识,能更好地呵护
TUhjnbcbe - 2023/8/4 20:20:00

撞出来一个包,太阳穴附近一个包!

看到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奇怪?“一个包”和“太阳穴附近一个包”无非是强调包的位置而已嘛,小区别,至于这么重点指出吗?

这事儿还要从我儿子走路不看路撞电线杆那天说起,因为这个区别我的不当回事,被老公好一个知识普及。当时我还不服气,“有其母、必有其子”我小时候就淘气,这么撞来撞去的不小心,甚至还坐电梯一样跌落到2米深的地窖里,这不也长大,嫁人生子了?

老公搜了来这样的数据给我看:

“儿童意外损伤已成为导致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在0-3岁这一年龄段所占的比例竟高达47.89%,头外伤的发生在各年龄组各种损伤类型中排第一位,婴幼儿则多为意外跌落所致。”——李清晨《当心头外伤》

我终于萌生出一定要系统地再看看儿科医学常识的想法——没有医学常识真可怕!不过搜索相关儿科知识,都是庞冗繁杂,没什么头绪。倒是这组数据里的李清晨是谁呢?

李清晨,黑龙江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现就医院心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在医院,无影灯下救死扶伤;在家中,互联网上激扬文字。长期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风多变,以通俗诙谐者为多,部分揭批文章言辞犀利,被网友评价为“咄咄劈人”。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父亲。

于是,根据人名按图索骥找到了这本书《医生爸爸的夜》。一口气读完,系统地知道了为人父母该了解的能够救命的常识之余,我居然被一本育儿医学科普书看笑了、读哭了、还开始思考人生了。

你是否担心孩子被过度治疗?

没有孩子的时候,说到打针输液,顶多愤慨一下这一行为的泛滥,但有了孩子之后,开始对输液,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纠结:到底哪些是过度使用,而如果不使用的话,又会不会错过孩子的治疗,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我曾经觉得孩子咳嗽,只要不发烧,自己在家多注意灌水就好。但儿子经历过一次咳嗦但只烧到37度多一点,就变成了肺炎的情况。抗生素到底用不用?用了会有什么危害?怎样算是滥用?

在《有关抗生素》中我找到了踏实感。作为普通老百姓,细细梳理这些观点,了然于心:

●抗生素不是妖魔,它被人类发现前,肺炎和感染性腹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霍乱)夺取了太多人的生命。抗生素的发现改变了这一状况。

●没有细菌感染症状的情况下,不需使用抗生素。

●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最贵不一定是最好的,用对了才是好的。家长不要盲目地从贵和便宜来判断用药的好坏。

●滥用抗生素,有时候家长也有责任,不要看着孩子难受,就要求医生给孩子打点滴。

●万一有必要用到了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来完成疗程,否则致病细菌杀不死,卷土重来更可怕。

●是否需要用抗生素,需要必要的检查来判断。

通读全书,我更是知道了以前那些觉得是小事儿的病痛,原来藏着致命危险的可能,有时候生与死的距离,仅仅是几个小时的距离。比如孩子腰腹痛,孩子腹痛有的时候可能就是便秘引发的,这个并不可怕,但是如果是肠套叠、阑尾炎,几个小时的耽搁,有可能就有了致命的危险;而一旦是肾结石或者肾上腺恶性肿瘤,如果不在孩子疼痛之初寻找病源并治疗的话,有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期。

来自一位父亲的爱,让孩子健康少走些弯路

当然,除了一些紧急情况,孩子还有一些没有必要治疗的病症。比如血管瘤(当然要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别医生说要治疗血管畸形时,家长当成血管瘤咬着牙坚持不让治疗),如果发生在面部,本来自己能好的,偏偏要手术,可能会给孩子面部留下面部神经损伤,甚至毁容。

当然,除了一些紧急情况,孩子还有一些没有必要治疗的病症。比如血管瘤(当然要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别医生说要治疗血管畸形时,家长当成血管瘤咬着牙坚持不让治疗),如果发生在面部,本来自己能好的,偏偏要手术,可能会给孩子面部留下面部神经损伤,甚至毁容。

●孩子的*疸,病例性的需要光疗,但生理性*疸一般不需要治疗,毕竟,每种治疗都会有一定的伤害。

●担心孩子佝偻病一定需要补钙治疗?原来补钙不是最主要的,适量的维生素D和合适时间的日晒就能搞定。……

●李清晨医生把家长们应该掌握的医学常识放到生活中,在看似与妻子的嬉笑家常中提及了“要”和“不要”。

●在与女儿的亲子交谈中普及了一些医学知识,甚至讲述哪种“必要”哪种“没必要”时,也用他带女儿的经历来例证。

浓浓的生活气息,反而让人更容易接受和记住这些孩子成长中非常有必要知道的知识。

能让你笑,也能让你哭,不哲思人生的医生,不是好父亲

前面甜枣吃多了,开始觉得李清晨医生是一位有父爱且会讲故事普及常识的儿科医生,但是,我笑着读进去,嬉笑着却又认真地记着他普及的知识时,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就沉下了心来。

当你看他开始从父母养护的疏忽,到面对生死看似讲述,却又更似与内心对话时,我居然如同读一本经典文学作品般喜欢上了这本书,也从内心对这位作为父亲的医生有了深深的尊重。

育儿,医学,或许真的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万事总是相通的。当和孩子谈论“星光”与星星的关系时,我们是否更应该让孩子学会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呢?

我是8岁男孩和1岁女孩的妈妈,曾经的教书匠。在这里我会记录下我的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与各位分享。欢迎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科医生总结,这些医学常识,能更好地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