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吞吐长江,接纳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大河,被称为“长江之肾”。其巨大的调蓄洪水能力,历史上无数次使洪患化险为夷,保长江中下游广袤地区转危为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环洞庭湖区岳阳、益阳、常德等地调研了解到,因为日积月累的泥沙淤积,以及江湖关系变化,昔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如今变得支离破碎。碎片化的水面之间,很多连通的河道也出现了梗阻。
近年来,洞庭湖区汛期屡屡出现“同流量高水位、小流量高水位、中高水位维持时间拉长”等现象,令防汛抗洪压力增加;而枯水季节,则存在“水窝子里用水难”和因为“水呆、水脏、水臭”引发的生态问题和民生问题。
“不实施大规模疏浚,‘八百里洞庭’可能成为历史名词。”一些受访专家疾呼,日积月累的淤积导致“长江之肾”洞庭湖患上“肾结石”。相关病症日益加重后,洞庭湖或面临“肾虚弱”。建议实施大规模疏浚并辅助建设工程性措施,从根本上恢复洞庭湖“肾功能”,改善洞庭湖水环境,取得防洪、生态、抗旱、航运等综合效应。
▲东洞庭湖一角(8月7日摄)苏晓洲摄
文
苏晓洲周楠
本文转载自